Rss & SiteMap

fallout8论坛 http://www.fallout8.com

选择对话 选择辐射吧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简介:德国“豹”式坦克在“城堡”作战 (库尔斯克战役) 中的战术运用与使用评估

1楼
Nar 发表于:2008/7/21 23:52:41

一、作战评估

 

1943年7月17日,德国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一级上将提交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兹勒一级上将的亲笔报告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评价了豹式坦克在"城堡"作战中的表现,并详细客观地分析评价了豹式坦克各组成部分性能优劣程度。在此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章节:

 

武器装备:

主炮性能优异,炮射瞄准镜精度非常高,装甲贯穿威力大,在1500m-2000m的距离上已经击毁了超过140辆T-34(截止7月10日),已经确认,1辆豹式坦克在3000m(米)距离上摧毁了1辆T-34。若干辆豹的主炮身管被反坦克枪弹丸贯穿,造成射击不能。75mm主炮在射击第三发炮弹以后,无法及时抽出的燃烧药尾气具有相当严重的催泪效果。炮塔内充斥的烟雾严重干扰炮瞄镜使用,致使炮手无法瞄准。需要增添炮手专用潜望镜。

 

烟雾弹发射器:

在小口径枪弹和炮弹破片的射击面前极其脆弱,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当前急需开发有效的烟雾隐蔽系统。

 

装甲:

车体前部装甲达到满意的防御效果,近距离遭76mm穿甲弹直击也无一例造成贯穿。但76mm穿甲弹可以在1000m射距上贯穿炮塔全周以及车体侧面装甲。大多数情况下坦克随即起火燃烧,说明在坦克内部的装备器材含有相当部分的易燃性物质。坦克被弹以及炮塔,车体顶部遭受大口径榴弹炮弹丸直击的情况下,此部分装甲有变形现象,致使车体内部装甲碎屑崩落,对乘员和车内器材造成伤害现象。

 

弱点:

车体紧急射击口附近的装甲需要加以强化措施。根据战例确认到直击弹对此射击口开闭装甲盖容易造成内部变形和铰链固定螺栓崩落。相当典型的例子即是炮塔左侧药荚排出口兼车外通讯口舱门。更为严重的现象则牵涉到新坦克的防御外形设计,命中防盾圆弧下半周的炮弹有往往发生下向跳弹,贯穿驾驶室顶部厚度较薄的装甲板,无一例外的会造成驾驶员和机电员伤亡。但在目前条件下无法对此部分装甲进行强化改造,不但会招致坦克重量的增加更会带来额外的机械故障情况。

 

地雷的影响:

由于此前敌方大面积的布雷行动,造成战役最初的几日的战斗即有超过40辆豹式坦克压爆地雷而损坏。单纯由地雷造成的伤害仅限于炸坏4-6节履带以及2-4个负重轮,有数辆坦克主动轮被炸飞,地雷通常无法对豹式坦克造成致命损伤。关键在于如果此前坦克被弹丸命中以及地雷爆炸所带来的冲击使燃料供给系统发生泄漏,随后引发的大火致使坦克全毁。此外,发动机在受到地雷爆炸的震荡后停止运转而导致车辆退出战斗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炮塔和车体:

新设计的驾驶员和机电员出入口舱盖产生了相当多的问题。穿甲弹或是榴弹碎片在驾驶室顶部装甲板处发生跳弹时即使没有贯穿,也能造成横向水平旋转打开方式的舱盖转轴发生变形。那么乘员将无法从车内打开舱盖。当坦克被弹损毁,起火燃烧的情况下,有很大的一部分驾驶员和机电员可能无法逃生。前线部队在最初的两日就深切体会到此危害性,从第三天开始,就出现某些豹式坦克的车组乘员为了迅速脱出车辆宁愿放弃头部防护,仍旧开启着舱盖进行作战。这样即使是小口径枪弹的跳弹和炮弹破片也能轻易伤害乘员。为驾驶员和机电员安装的光学潜望镜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今后为了能使乘员在雨天以及多尘埃,泥泞地带行驶时保持良好的观察效果需要开发自动清扫系统。

 

燃料供给系统的缺陷:

最常见有气密性效果不良,油箱隔壁损坏,供油管道破损以及循环供油泵的机械故障(截止7月8日,第52坦克团已发生20起此类故障)。燃料泄漏造成3辆豹起火燃烧。(燃料泄漏到车体底部,与静电以及裸露电缆接触发生燃烧)。确认到豹式坦克在翻越坡度较大的斜坡时油料倒灌造成起火的案例。较小规模的火灾由车组乘员或发动机室内安装的自动灭火系统自行扑灭。

 

发动机的缺陷:

在豹式坦克的所有故障中,以发动机部分的故障最为频繁,远高于设计方,制造方保证的平均故障时间和故障几率。截止7月8日,第52坦克营报告了12起发动机故障。这些故障的原因除驾驶员训练时间短,经验不足的因素外,设计方面的缺陷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坦克高速行驶一定时间后,发动机过热现象严重。开战后,在乘员们努力磨合的情况下,发动机过热的故障有所好转。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故障的原因,需要设计方和制造方重新进行对策研讨,必须在短时间加以根除。

 

传动机构:

维持着较低的故障率,截止7月19日,仅第51坦克营上报5起故障。

 

古德里安的报告书中,另附有7月10日,7月12日傍晚第39坦克团上报的损伤,各部分故障特征。参照表1:

 

表1 第39坦克团PANTHER损毁、故障情况:

故障种类   7月10日现状   7月12日现状

行走装置         70            38

发动机           23            25

炮塔             19            31

车体结构         15            5

无线设备         12           10

变速箱           4             3

主炮             0             4

总计           131           116

 

有关部队在豹式坦克最初战斗中的某些错误计算,战术指挥,以及其它观测结果,在第39坦克团教导部队指挥官施特莱德少校的报告书中也有所反映:"部队在进攻行动时为了努力保持进攻阵势,采取了过于密集的编组队形,制约了炮火的充分展开,后排车辆无法发挥延伸射击的优势。相反,敌人密集的压制炮火对我方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害。由于事先并未预计到有如此多处的雷场和超高的布雷密度,加上排雷器材准备不全,致使工兵单位排雷速度减慢。进攻发起时间又所剩无几,指挥官急噪的心情下不顾通过雷场的进攻通途尚未完全打开就错误地下令坦克强行开辟通路,也造成了许多的无谓损失。"

 

进攻作战是在完全未考虑到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下展开的。各部队的协同作战非常不顺利,各连之间的通信时常窜线,致使下达命令混乱,各单位无法贯彻指挥官的意图。有许多连长甚至在尚未明了作战计划的情况下就,仅凭着高昂的士气,往往一声"跟我来"之后就开始进攻。攻击目标,优先程度,战斗队形,战斗方向,战术目的等一概未向下属各排长,车长加以阐明,使战斗开始后不久演变成一场大混乱。豹式坦克常常在敌人的防御阵地前首尾不顾地挤做一堆,莽撞的高速突击,没有掩护射击,没有交替前进,甚至忘记按照训练时告之的豹式坦克拥有远距离精确射击的长处,老兵们在高度紧张下采取了以前驾驶III,IV号坦克时的战术-抵近射击。新兵更是一派初临战阵的手忙脚乱。从而成为敌人绝好的射击目标。各营指挥官和主攻的连指挥官理应采取简洁明了的战术命令。但显现实情况却相当糟糕。例如大多数的车长往往一看到身旁的车辆改变行进方向,也跟着采取同样的行动,而忘了刚指示过的目标方向。

 

在豹式坦克在防御敌军的反坦克兵器时有相当程度的困难。通常此类武器暴露目标较小,而且伪装技术相当高明。我军发起进攻时基本上无法观察到,直到先头坦克被摧毁时。再要射击,已经晚了。部队往往被数门火炮发射的弹丸所包围。在推进到地方防御阵地上时,如果没有己方步兵的紧密跟随,仅凭坦克本身要完全清除敌军爆破突击小组是非常困难的。相对的豹式的目标太大容易招致来自各方的威胁。豹式坦克只有在面对面的与敌军坦克互射时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各项长处。

 

敌军采取的反坦克战术大致如下:设置大量的反坦克据点,这些由数门反坦克炮配合反坦克枪和步兵爆破小组组成的据点往往占据森林边缘,高地等隐蔽良好,射击有利地形,并保持良好的射界。防御线内部有依次排有迫击炮和重炮以及斯大林管风琴(注:火箭炮)。这种周密的防御态势造成我方巨大的损失。"

 

另一份由德国第4装甲军装备处的主官汇总的文件内,记载有1943年7月21日第39坦克团所属豹式坦克的活动情况:保持战斗状态41辆,85辆需要现地维修,另15辆已返送本土进行大修。58辆全损(其中49辆是在撤退时不得已自行爆破的)。整个7月份每日参战的豹式坦克数量,参照表2:

 

表 2 PANTHER每日参战数量(1943年7月):

日期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数量   184 166 40 资料欠缺 16  10  30  25  43  36  20  43  44    

 

"堡垒"作战结束后,从7月底到8月间第39坦克团的豹式拥有数虽未见详细记录。但从7月12日-31日的期间内。为了补充战斗中的损失,从德国本土又新送抵12辆全新的豹。8月上旬第51坦克营在将所有剩余的豹转交给第52坦克营之后重新装备了96辆全新的豹,并编入GD师的战斗序列。第39坦克团的豹在1943年夏季的攻势中,各阶段的活动数量参照表3:

 

表 3 PANTHER稼动情况(1943年夏):

日期         7月10日     7月20日     7月31日    8月11日

战斗可能车辆     38          41         20          9

修理可能        131         101        108         47

修复不能         31          58         84        156

总计            200         200        212        212

 

二、德军前线坦克战斗指挥官的日记

 

根据第48坦克军1943年7月3日的战斗日志中记载,配属的豹式坦克尚未完成营级规模的战术训练,各车间的通讯熟练度仍未达到实战水准,但已经没有训练的时间了。1943年7月5日0800时,第39坦克团伴随GD师坦克团向博廖佐夫卡村方向发起进攻。第39坦克团接下来几天的战斗情况,在第10坦克旅的指挥官德卡上校于1943年7月12日,递交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将军的文件中有着详细记录:

 

将军阁下:

 

"根据您的命令,将我部在"城堡"作战初期阶段的取得的战果,战斗情况,所遭遇的困难,以及战役中期暂时离开部队后重新回到旅指挥部时下官的感受报告如下:

 

首先想指出的是,在下官暂时离开旅指挥所的期间内,部队的情况非常遗憾的只能以相当糟糕并且另人悲观的字样来形容。具体情况本官将在下文中详细呈述:

 

7月5日晨08:00,作战开始后,本官指挥第10坦克旅担任进攻先锋,在离开攻击发起地点4km后遇到一处大面积的洼地,受地形影响装甲部队无法大规模展开,在以双列纵队缓速通过该地区时,苏军8辆美制LEE坦克(第6近卫坦克军第245独立坦克团所属)在完全不明了我方拥有新式坦克情况下发起进攻。在接近到2200m距离时,我军豹式坦克排仅一次齐射即告全部摧毁。其中一辆为下官所乘座指挥坦克的炮手,在2500m距离上精确瞄准后首发命中。75mm穿甲弹威力巨大,摧毁的敌军坦克均发生猛烈爆炸。翌日,在整个坦克旅300辆坦克的全力进攻下,成功突破敌军第二防御阵线,达到战役初期所制定的目标。当晚,下官奉令参加了军部作战会议,并向冯库诺贝尔斯多尔夫将军(第48装甲军指挥官)汇报了前两日的进展情况:下官指挥的第10坦克旅与GD师遂行作战。GD坦克团下辖8个IV号坦克连,一个虎式坦克连(译注:截止1943年7月1日,GD坦克团保有各型坦克数量为:Ⅱ号坦克4辆,Ⅲ号坦克23辆,IV号坦克68辆,VI号虎式坦克15辆,Ⅲ号喷火坦克14辆,Ⅲ号指挥坦克8辆。)GD坦克团指挥官为乘座Ⅲ号指挥坦克的冯施特拉维茨伯爵上校。在协同进攻时,由于同伯爵上校一贯喜好率领其本部部队单独行动,屡次偏离即定的作战路线,并屡屡拒绝接听下官的无线电通讯信号,致使进攻协调相当困难。当下官最后用明码直接呼叫将直接向冯库诺贝尔斯多尔夫将军汇报由于伯爵的个人行为原因造成进攻缓慢时,担任我部侧翼掩护任务的冯施特拉维茨伯爵上校反应强烈,进而采取了偏离正常思维的极端行为。当即率部改变前进方向,致使并行前进中的下官部队左侧翼完全暴露在敌军防御炮火下。施特拉维茨伯爵这种脱离正常理论的战术行动,非但当日作战计划未能按时达成,而且造成部队无谓的损失。当日下官指挥的第10坦克旅由于跟随进入伯爵上校所选择的错误行进路线上的雷区,以及射击坦克侧面防御弱点的密集炮火,全损的豹式坦克达12辆之多。......

 

......关于豹式坦克的综合性能方面,尽管发动机的稼动率较低,发动机室周边防护以及车体侧面防御存在若干问题,仍不愧为一种相当优异的陆战兵器。特别是75mm坦克炮的威力和精度,毫无挑剔之处。......"

 

另外,作为第51坦克营的一名炮手参加了"城堡"作战的瓦尔纳库利格尔上等兵的回忆录中,回忆起他对豹式坦克的感受:"战斗即将开始前,我们的神经高度紧张,兴奋但又夹杂着几许不安感,射击训练的成果使我们对坦克主炮优越的性能充满自豪,我们坚定地相信任何敌军坦克都逃脱不了豹的利牙。但行驶训练中屡屡发生的发动机故障却另人也大伤脑筋。7月5日早晨在上车前,我不禁拍了拍主炮:‘兄弟,我们去吃早餐吧。'说实在的昨夜我可没有睡好,花了大半夜和装填手一起把每发炮弹仔细都擦了一遍。炮膛清扫了两次,润滑油也重新涂抹过,炮闩开闭器毫无问题......0900,我开了第一炮,目标是敌人的火力点,没想到伊万的防御那么强,仗打的异常艰巨,我们最初的攻击就没有成功,让雷场给挡住了。坦克一边压制射击敌人的火力点,一边跟在排雷工兵的身后几乎是一米一米的推进。发动机启动又随即停下,也不知道这可怜的发动机承受得了不。......工兵太少,到处有地雷。等不急了,连长下令径直突击,压也要压出条路来,我的坦克压上两颗地雷,履带被炸断了。当日下午第二次攻击结束后第51营终于突破伊万的第一道防线。傍晚我在坦克维修连的弟兄们那边了解到整个第51营还能维持战斗状态的坦克只剩下22辆了。少量被击毁以外,绝大部分都是发动机或机械方面的故障......。"

 

从德军方面资料来看,第39坦克团的战斗力,在战役发起后不久即呈现出急剧减弱的趋势。例如:7月10日傍晚时分,整个坦克团可进行战斗的坦克仅为10辆。损失数中25辆全损(战斗中损失23辆,2辆在行进中发动机发生爆燃,整车烧毁)。65辆正在修理,此外还有100辆处于需要修理的状态(其中56辆不是被炮弹击中就是压上了地雷,剩下的44辆为发动机或机械故障);7月11日傍晚,坦克可动数为38辆,全损31辆,有131辆需要修理。

 

在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第39坦克团所属的维修单位。由于豹是新式车辆,所有的备用零件,包括专用维修工具都需要从德国国内用专机运送。在这种情况下维修单位的工作效率仍旧相当高。每日的坦克修复数达25辆以上,并由此获得全军通报嘉奖。由于牵引一辆重达45t的豹子需要出动三辆18t半履带牵引车,因此为了从战场上迅速的回收战损的豹,第39坦克团在组建时维修单位共配备了19辆18t半履带牵引车。"城堡"作战开始后又新增添了14辆。但即使在维修单位日以继夜的工作下,豹式坦克的损失还是显得较多了一点。例如,7月19日傍晚,第51坦克营坦克可动数量为33辆,另有32辆需要修理,31辆已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第52坦克营可动数量为28辆,40辆需要修理,另有4辆被送回德国本土大修,战毁24辆。

 

总体而言,豹式坦克团的战斗成果低于德军统帅部的预期计划。在"城堡"战役中后期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一级上将在视察南方集群所属各部队情况归来以后亲笔起草了一份文件递交陆军参谋总长蔡兹勒一级上将。文件中在提级豹式坦克时有如下内容:"战术经验方面:新型坦克(豹)在战术方面的运用仍处于现存的坦克战术原则,但在协同其他军兵种(步兵,炮兵,工兵)组织,战斗,调整,并在连级规模投入战斗方面达到一定成效。"

 

"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将军当初基于集中管理编入GD掷弹兵师内300多辆坦克(GD坦克团132辆,第39豹式坦克团200辆),曾经直接指示并创立了第10坦克旅。但由于某些指挥官之间存的在性格不同等等个人因素,造成旅指挥部从创建当初就完全丧失了统一协调的功能。考虑到国家和军队的未来,现阶段就应考虑日后如何解决由于人事方面的将帅不和导致战略战役任务无法达成时所采取的措施。不能容忍由于个人因素而造成有损于军队。"

 

豹式坦克在技术方面受到的损失,随着作战遂行的过程而日益增多。参战的豹除战役开始当天外始终无法保持充足的战斗数量,(最少时能投入进攻的坦克仅10辆)。因此苏军能以优势的坦克数量持续施压。相对地,豹式就更容易遭遇到来自多方向上的攻击。苏军防御阵地上的76.2mm反坦克炮以及14.5mm反坦克枪在只有在攻击豹的侧面装甲时才较为有效。射击豹的车体正面装甲则毫无效果。

 

此外,豹式坦克在遂行进攻任务时,特别需要注意其两侧薄弱环节的掩护问题。需要伴随的其他兵种能够灵活有效的作战行动。就豹式坦克本身而言,进攻时务必始终保持抗弹性能优异的车体前部装甲面对敌人的炮火。在进攻有大规模雷场布防的敌军据点时,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豹式坦克的性能,需要积极,灵活地使用无线操纵地雷处理车辆(Panzer-Funklenk-kompanie)。在任何时期,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由于雷场阻挡,造成未能及时达成战斗目标的情况出现,工兵部队需要同装甲单位保持紧密的协同关系。

 

组织:

现行豹式坦克团内各级单位的组织机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战斗时的调整也较为灵活有效。战斗人员与器材装备搭配比例适中,可以考虑适当的削减一部分轮式车辆。

 

训练:

如果人员得的不到较长时间,系统化地训练,则无法要求其遂行有效的战斗行动,并指望达到预期的战略战役目的。此次战役,直到战斗发起前,战斗部队仍未完成战术上必要的训练科目,乘员刚达成排规模的战斗序列编组配合。但在实际战斗中多要求以连规模,重点地段时营规模的进攻,在复杂的战况下,营指挥官根本使他的部队无法保持完整的战斗队形,从而导致无谓的损失。基于保持部队战斗力的考虑,未来阶段将装备新式坦克的部队需要进行系统的,时间充足的训练。至少各级规模的骨干人员需要充足的教育训练。

 

此次战役中,由于敌人坚固完善,多层体系的防御设施以及要求坦克部队强行在雷区内开辟道路等原因致使部队的损失相当严重。以上结果造成司令部上层直至基层部队普遍流传着对豹式坦克未来可行性发展的悲观情绪。甚至开始散布豹式无用论等说法。(持相同观点的代表人物为第48装甲军参谋长梅尔伦钦在其自著《1939-1945坦克战》一文中写到‘......豹式坦克这样的武器,实在无法理解其设计理论,实战中的表现辜负了人们对它的期望值,发动机相当容易起火,甚至连普通的发动机过热也能造成整车起火燃烧;弹丸命中装甲时所带来的撞击很容易的就能使防护脆弱的注油管道,供油系统发生泄漏,更是提供了绝好的燃烧剂;战斗中敌人的燃烧瓶轻易的就能点燃车辆......)

 

但包括直接参加战斗的人员以及我本人在内,仍然对豹式坦克的攻击力和它的未来充满信心,豹在战斗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以一个老兵的眼光来看,由于豹式坦克是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新型车辆,战前我们就已经预计过各种不利因素。虽然目前故障虽然高居不下,但我们可以充分理解的。只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燃料系统以及发动机方面存在的明显的弱点,故障可以维持在允许范围之内。

来自部队方面的统计,除去我军自身在某些方面所犯的错误,此次部队所受到的巨大损失本身也充分说明了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和严酷性。"

 

三、苏军调查委员会对摧毁的豹式坦克进行的调查统计

 

苏军在别日哥罗德方向发起大规模返攻后不久,在红军装甲兵主官费德连可大将的直接命令下,来自红军装甲车辆总局科学试验研究所装甲兵射击试验场的军官们组成的调查委员会,着手对沃罗涅捷地区防御战中摧毁的豹式坦克进行调查统计。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包括射击试验场长罗蒙诺夫大校,参谋长伊万诺夫少校,科兹罗夫一级技术中尉。(调查结果见表1)

调查工作从7月20日-28日开始,区域为沃罗涅日至奥博扬一线,正面宽约30km,纵深35km的德军突破地带。根据调查结果,委员会向红军统帅部提交一份名为《对德军豹式重坦克的战斗》的绝密调查文件,这也是红军内部对于豹坦克的第一份详细调研资料。对于给红军装甲兵带来巨大震撼的德军新式坦克,调查方式相当细致入微,并由此产生了某些更具有震撼性的结果。

 

请看下列数据:成为调查对象的31辆豹式坦克中,遭炮击摧毁为22辆(占总数的71%),再细分为:
车体前部被弹造成摧毁 0辆 (0%)
炮塔全周被弹造成摧毁 4辆(18%)
车体侧面被弹造成摧毁 13辆(59%)
车体后部被弹造成摧毁 5辆(23%)

其他摧毁方式中,地雷爆破造成摧毁 3辆(10%),航空炸弹直接命中摧毁 1辆(3%),战壕搁座1辆(3%),机械故障遗弃4辆(13%)。


炮击造成摧毁的22辆坦克中,10辆全烧,占炮击摧毁数的45%。在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书中特别提及:"(无论是在车体侧面还是在车体后部造成的)贯穿,只要炮弹命中发动机室,豹式坦克随即起火燃烧。"


在这22辆坦克中,总共确认到58处弹痕,详细分类如下:
a)车体前部 10处(命中弹均发生跳弹,无一贯穿)
b)炮塔全周 16处(全数贯穿)
c)车体侧面 24处(全数贯穿)
d)车体尾部 7处(全数贯穿)
e)坦克炮 1处(身管贯穿)


报告书也着重指出:"在坦克的侧面,炮塔,尾部造成贯穿的47处弹痕证明,红军坦克炮单位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战斗行动,迅速并且有效地总结出对付德军新型坦克的战术。"

委员会成员科兹罗夫一级技术中尉亲自操纵一辆T--34/1943型坦克上的76.2mm坦克炮,在100m距离上向一辆履带和行走装置被摧毁的豹(第441号)的正面车体试射了30发穿甲弹。斜上装甲20发,全数跳弹,无一贯穿!斜下装甲10发,仅在被摧毁的主动轮附近装甲造成1发贯穿。如此近距离的静态射击和反差巨大的结果,使在场的军官学者们无不愕然!


细致地调查研究后,委员会总结出沃罗涅日至奥博扬战区内豹式被摧毁的5种情况:
a)14.5mm反坦克枪在100m距离以内,射击下部车体侧面垂直装甲
b)45mm火炮使用硬质合金弹头超速穿甲弹,射击除车体正面以外部分的装甲
c)76mm火炮发射穿甲弹,射击除车体正面以外部分的装甲
d)85mm高射炮发射穿甲弹,射击除车体正面以外部分的装甲
e)反坦克地雷爆破(只限于履带,行走装置部分)

这份报告书得出的「结论」部分提及:"德军在1943年7月发动的‘城堡‘作战中首次大规模集中投入了名为‘豹'的新式重型坦克,突击地点位于别日哥罗德一线。同时参战的"虎"式重型坦克数量较少。‘豹' 式坦克的使用时期贯穿于整个战役,相较之下虎式坦克的使用仅限于战役的初期阶段。"

"豹式重型坦克比红军的各型T-34,KV-1均为优异,其正面防御力和火炮威力远高于我方坦克。(在此我们想特别指出)驾驶员和机电员前方观测用装甲盖板部分的防御水平与车体正面装甲相同,调查中发现曾有炮弹击中此部分后发生跳弹的遗留痕迹。相较之下红军的T--34坦克正面装甲由于开有较大面积的驾驶员出入舱口和车体机枪防盾,防御力有相当程度的下降。此两处若被弹,车体前部装甲被贯穿的几率较大。德军豹式坦克使用的战术具有以下特征:
a)主攻方向上重点道路以及道路附近
b)未见豹战车单独投入例,附近必有III号,IV号坦克伴随战斗
c)豹战车充分利用其火炮射击性能,往往采用长程射击方式,尽量阻止红军坦克靠近
d)攻击中的豹战车通常不改变车首方向,朝一定的目标高速突击,表明德军明确的认识到前部装甲防御上的优势并加以充分利用。
e)防御战中,采取隐蔽伏击的方法。
f)撤退作战时,倒车后退至附近的隐蔽物,并竭力注意不让侧面薄弱的装甲暴露在红军炮火前。
g)德军撤退时,对于无法牵引后撤的豹式坦克全数进行爆破。爆破使用豹式坦克内安置的特殊炸药,采用带有延迟燃烧导火索的起爆装置,导火索也使用特殊燃烧火药点燃。自行爆破的效果相当彻底,坦克内几乎不存在具有研究、利用价值的零件。豹式坦克上安装的1943年型长身管75mm主炮威力巨大,弹道低伸,可以在1000m至1500m距离上摧毁红军T-34坦克。"

前线的调研工作结束后,保存情况较为完好的第521号豹式重型坦克被运送至莫斯科,参加了年末举行的缴获武器展览会。第824号豹被送抵车里雅宾斯克坦克城的第100试验工场,接受更全面的工业技术调查。

1943年8月,在整个库尔斯克战斗区域开始了一场以德军新式武器为研究主体的调查会,以红军最高指挥部为首的各军兵种,均派遣各自的委员会参与调查。其中涉及到豹式坦克的报告书近年来已公开的至少有两份。

例如:8月30日提交的《德军新型坦克和自行火炮》一文中记载了30辆摧毁,缴获的豹的各类相关数据。但对造成摧毁的具体武器,弹种,方法等,未见详细分类。文中写到:"在30辆豹坦克中,有15辆遭炮击后摧毁,确认贯穿弹痕主要为45mm,76mm穿甲弹,5辆为德军撤退时自行爆破,3辆为压爆地雷摧毁,7辆为机械故障后遗弃。再我们调查的30辆豹式坦克中,车体前装甲无一被贯穿,证明此部分的抗弹性能相当优异。但是车体侧面,车体后部,炮塔部分装甲相对比较容易地被45mm,76mm穿甲弹贯穿。有2辆豹式坦克,其厚度达100mm的炮塔防盾也留有76mm穿甲弹造成的贯穿弹痕。此外,当车体后半周装甲受炮弹撞击时,即使没有造成贯穿,从主,副油箱和发动机,供油管道处渗漏的汽油和机油极其容易引火,从而导致发动机爆燃以及车内燃烧。我们相信豹坦克的燃油供给系统中存在相当严重的缺陷。"

另一份于1943年9月15日提交的《库尔斯克战役中红军炮兵战斗行动总结》的「反坦克作战」部分中也提到了对摧毁、缴获的豹坦克进行的调查结果,总体上和前述两份文件的相关内容雷同,没有什么新的论点。但以下一点除外,并且成为战后相当长时间内,战史学者在研究整个"城堡作战"时,具有较为重大影响意义的历史遗留问题:

 

"我们(炮兵)调查研究的缴获,摧毁的豹坦克均位于普罗霍洛夫卡桥头堡附近。"而且文中对此"普罗霍洛夫卡桥头堡"的具体地界范围存在规范划分:「博埃霍佩涅村(外缘),科切托夫卡村,斯托罗捷博埃村,莫霍博村,基莫洛斯诺埃村,诺博奥斯科恩诺埃村(外缘),萨博尼诺村」(外缘:表示桥头堡的划分区域到达该村的近郊地界,村,镇本身不属于桥头堡区域范围--译注)从地图上观察,非常明显地:此"普罗霍洛夫卡桥头堡"整体处于红军沃罗涅捷方面防御阵地上德军总突破区域内。此地区除了直接进攻普罗霍洛夫卡桥的武装SS第2装甲军的战斗区域以外,也包括向普罗霍洛夫卡东北方向进攻的第48装甲军以及在普罗霍洛夫卡桥以南地区增援的第3装甲军的行动区域。鉴于武装SS第2装甲军当时的战斗单位编成序列中有豹式坦克存在,所以才会有日后众说纷纭的"豹式坦克单位直接参加了著名的普罗霍洛夫卡坦克大决战"。计这一争论的由来便是起源于这份由红军炮兵起草的文件。

照片解释文字:
1,2:1943年冬,莫斯科市民的文化交流与休憩场所--高尔基纪念中央公园内召开的德制缴获兵器展览会上的521号豹
3,豹,KV-1S,T-34/76外形比较
4,被45mm硬质合金超速穿甲弹贯穿的634号豹炮塔防盾,箭头指示处即为弹痕
5,6,7 由红军装甲总局科学试验所装甲兵射击试验场于1943年8月汇总印刷的绝密文件《对德军豹式重坦克的战斗》封面,封底,红军火炮摧毁豹坦克射距示意图。

表-1 科学试验研究所调查委员会1943年7月20日- 28日装甲兵射击场内调查"豹战车"损毁情况:


序列号  车体号码  弹痕数  损毁情况  装甲厚度  口径与弹种  装甲倾斜角度  弹着角


1        312             机械故障遗弃,德军撤退时自行爆破
2        633      1      车体后部装甲贯穿,发动机爆燃 车辆全烧 40 76mm穿甲弹 30  5
3        613      1      车体后部装甲贯穿,发动机爆燃 车辆全烧 40 76mm穿甲弹 30 10

 

.......略

--------------------------------------------------------------------------------------------------------------------------------------------------------------------------------

2楼
虫子 发表于:2008/8/15 9:48:40

很严谨的风格...

3楼
帕特 发表于:2021/5/7 13:21:27
用户已锁定!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8 - 2020 Fallout8.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15625 s, 2 queries.